您所在的位置: 品牌专栏

学术文章

ACADEMIC JOURNAL

  • 10
    2025-11

    主席专访 | 方丛教授:直面生育力保护临床挑战——从技术突破到多学科协作的破局之道

    方丛教授深度解读大会亮点洞见生育力保护及保存领域前沿与临床实践新方向 由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粤港澳高校生育力保存专业联盟、广东省生育力保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人类生育力保护与保存国际研讨会”于2025年11月7日-8日在广州南丰朗豪酒店举办。 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方丛教授。访谈中,我们围绕大会亮点、生育力保护与保存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及该领域工作在临床推进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展开对话;作为深耕生殖领域多年的权威专家,方丛教授还就“应从技术突破、多学科协作或患者管理等哪些方面着手应对挑战”这一问题,分享了她的专业见解。 1.方丛教授您好,作为大会主席,能否请您谈谈本次大会在议题设置、研讨重点上有哪些核心亮点?这些亮点又能为推动生育力保护领域的规范化实践与创新发展,带来哪些关键价值?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在生育力保护与保存领域有丰富临床经验与科研成就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授课,在议题设置和研讨重点上有几大亮点:1.青春期与年轻患者的生育力保护策略;2.子宫异常(如腺肌症、疤痕子宫等)的手术改进与并发症防控;3.卵巢/卵母细胞与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的技术进展;4.影像与精准诊疗在生殖修复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四大亮点探索最前沿的临床思维与参考范式,凝练“湾区方案”。同时,我们也举办生育力保存技术实操班,首次推出关于青春期前男性患儿的睾丸组织冷冻以及以及最新的卵巢组织冷冻保存技术。 这些亮点构成了一个从人群覆盖、技术精进、到体系构建的完整价值链条,为推动生育力保护领域的规范化实践与创新发展,带来关键价值体现: 一、推动临床实践的“规范化”与“精准化” 这些议题直接针对当前临床实践中的空白区和争议点,致力于建立标准化的诊疗路径。 1.针对特殊人群,建立标准化保护路径: “青春期与年轻患者的生育力保护策略”直面肿瘤患者、遗传性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这推动了从“一刀切”到“个体化”的转变,促使医疗机构建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种(如癌症、血液病)的标准化生育力保护咨询、评估和干预流程,确保每一位有需求的年轻患者都能被及时识别并得到规范化的保护机会。 2.优化手术操作,降低并发症风险: “子宫异常的手术改进与并发症防控”直接关乎生育的“土壤”环境。通过研讨腺肌症、疤痕子宫等常见疑难问题的手术改进方案,并聚焦并发症防控,旨在形成一套更安全、更有效、可复制推广的手术规范。这能显著提高妊娠成功率,降低母婴风险,是保障生育力保护最终成果(成功活产)的关键环节。 3.引入前沿技术,实现精准诊断: “影像与精准诊疗在生殖修复中的应用”将生育力保护从宏观推向微观。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分子标志物等技术,实现对卵巢储备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等更精准的评估。这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是实现“精准医疗”在生殖领域落地的核心。 二、促进技术体系的“前沿化”与“体系化” 会议亮点展示了从成熟技术到前沿探索的完整技术谱系,推动该领域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 1.巩固成熟技术,探索技术极限: “卵巢/卵母细胞冷冻与移植的技术进展”是对现有主流技术(卵子冷冻、胚胎冷冻)的持续优化。讨论其进展旨在提高冷冻复苏率、移植存活率和妊娠率,推动这些技术成为更可靠、更高效的常规选择。 2.突破技术禁区,填补临床空白: “青春期前男性患儿的睾丸组织冷冻”是极具前瞻性的突破。 3.构建完整技术链条: 从卵子、卵巢组织到睾丸组织,会议涵盖了配子和性腺组织保存的所有关键技术。这种体系化的研讨,有助于推动建立从组织取材、运输、冷冻、保存到复苏移植的全链条技术标准和质控体系,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本次会议的亮点共同为生育力保护领域带来了以下关键价值: 在实践层面,推动了诊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建立了从儿童到成人的全周期保护路径。 在技术层面, 促进了技术体系的前沿化与体系化,既巩固了成熟技术,又突破了临床禁区。 在模式层面, 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方案” 和先进的临床范式,引领行业发展。 在人才层面, 通过实操培训强化了人才梯队建设,确保了创新技术和规范实践能够落地生根。 2.您和团队长期深耕生育力保护与保存领域,能否结合团队研究或行业动态,分享当前该领域在技术应用或临床方案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 当前生育力保护与保存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应对肿瘤患者放化疗导致的生育风险方面,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技术突破与临床理念革新。 一、在女性生育力保存方面,卵巢组织冷冻的技术方法,玻璃化冷冻与慢速冷冻之争仍然未能尘埃落定,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在冷冻卵巢组织的同时,尝试从组织中分离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IVM)培养后冷冻,为患者提供未来生育的"双保险",IVM技术的优化,尤其是双相IVM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更前沿的新技术如体外卵泡培养、组织工程卵巢等的探索,预示着未来可能不再依赖移植手术本身,价值巨大。 二、男性生育力保存方面,主要的进展是儿童睾丸组织冷冻技术以及之后的睾丸组织体外培养技术,这是目前为无法产生精子的青春期前男孩保存生育力的唯一方法。它的推出,标志着生育力保护覆盖了最后一个“盲区”,实现了全性别、全年龄段的无缝覆盖,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体来看,当前生育力保护领域正朝着技术更精准微创、方案更个体化、管理更系统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 3.当前生育力保护与保存工作在临床推进中面临哪些严峻挑战?作为深耕领域多年的生殖医生,您认为应从技术突破、多学科协作或患者管理等哪些方面着手应对? 当前临床推进主要面临以下几大严峻挑战: 一、“时间窗口”的极端紧迫性与决策困境:肿瘤患者通常在确诊后几天到几周内就需要开始放化疗,留给生育力保存咨询和操作的时间极其有限。患者和家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明智、冷静的决策。 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例如对于青春期前儿童,睾丸组织冷冻和卵巢组织冷冻仍是目前唯一的希望,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率(最终活产)尚未有大规模数据支持,且未来依赖仍在研发中的辅助生殖技术(如卵泡体外培养、精原干细胞移植),这给医生和家属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多学科协作的“壁垒”:理想的模式是肿瘤科医生在第一时间将患者转诊至生殖医生。但现实中,肿瘤科医生可能因不熟悉该领域、或优先考虑抗癌治疗而忽略此事。各科室间缺乏高效、规范的转诊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 四、伦理与长期管理的复杂性:涉及未成年人的决策权、冷冻组织未来的使用权和处置权(若患者不幸身故)、以及移植后可能将原疾病带回的风险等,都是棘手的伦理问题。此外,样本可能需冷冻保存数十年,其间的安全管理、费用和跟踪随访是巨大挑战。 面对以上这些挑战,我认为需要从几个方面系统性地着手应对: 一、技术突破: 优化现有技术,提升卵子、胚胎玻璃化冷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研究卵巢组织冷冻移植后延长其功能存活时间的策略(如应用促血管生成药物、干细胞及生长因子等)。 攻克前沿技术:全力推动卵泡体外培养体系和精原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这被认为是生育力保存的“终极方案”之一,能避免组织移植可能带来的癌细胞再植入风险,并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 二、多学科协作的制度化与流程化: 在医院层面建立 “肿瘤生育保护”标准化临床路径。例如规定肿瘤科、血液科、儿科在接诊相关患者时,必须进行生育风险告知和生殖咨询,并设置一键式转诊通道。 同时打造固定MDT团队:组建由肿瘤科、生殖医学科、男科、妇科、儿科、内分泌科、伦理委员会、心理科组成的固定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复杂病例制定个体化方案。 教育与赋能:主动为肿瘤科同仁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生育力保存的最新进展、安全性和成功案例,使其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前线哨兵”。 三、建立长期随访与样本管理体系 信息化方面: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库,对冷冻样本进行数十年周期的动态管理。 伦理框架方面:在冷冻保存前,就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与患者/监护人明确未来样本的使用、废弃和继承等条款,防患于未然。 最终,通过所有努力,全面提升我国生育力保护的整体能力,为更多有需求的个体和家庭带来希望,并为应对全球范围内生育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专家风采 方丛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 广东省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副组长 《生殖医学杂志》和《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先后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六医院任核心骨干,长期担任培养室负责人,对于不孕症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操作技术经验,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染色体易位患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并于国内首次报道成功妊娠。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人类卵母细胞冷冻、卵巢冷冻等,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及多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
  • 10
    2025-11

    ASRM 2025 | 生殖医学优秀论文与海报获奖者公布(附获奖核心摘要)

    聚焦 ASRM 2025:年度优秀论文与海报获奖者名单正式公布
  • 07
    2025-11

    ASRM2025 | 前沿洞察:深入分析公众对IVF可及性及保险强制覆盖的支持度

    ASRM2025新数据:辅助生殖技术可及性获广泛认同需多方发力
  • 21
    2025-08

    指南共识 | 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24)

    妊娠晚期引产是产科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药物等手段使产程发动,达到阴道分娩的目的。本指南更新旨在严格掌握引产指征、规范操作。
  • 30
    2025-07

    文献精读 | NO.36 黄体期子宫内膜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揭示其动态特征及复发性植入失败中的失调现象

    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首次系统解析了健康女性植入窗期间子宫内膜的单细胞动态变化,揭示了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差异化调控模式。提出的StemVAE模型和单细胞时间图谱为未来开发RIF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为RIF的精准分型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有望推动子宫内膜相关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 25
    2025-07

    指南共识 | POI循证指南新进展:2024国际指南更新要点与2023中国专家共识对比解读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对女性健康构成重大挑战,可影响生活质量、生育能力以及骨骼、心血管和认知健康等。但关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2023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发表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用于指导临床诊疗。2024年12月由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ESHRE)、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生殖生命女性健康卓越研究中心(CRE-WHiRL)以及国际更年期学会(IMS)发布最新POI指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指南中的最新进展,并比较我国2023版专家共识的异同点。
  • 21
    2023-09

    文献精读 | 精子自身免疫程度对自然活产和IUI活产的影响

    探讨男性抗精子抗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给出针对性临床诊疗建议
  • 13
    2023-09

    文献精读 | 接受IVF/ICSI治疗的女性,行子宫内膜搔刮是否影响活产率?

    子宫内膜搔刮能改善胚胎的植入吗?能否提高IVF/ICSI女性的活产率?
  • 06
    2023-09

    文献精读 | 揭示辅助生殖与子代端粒长度的关联

    评估胚胎体外培养对子代的中远期健康影响,优化辅助生殖方案,为优生优育奠定基础
  • 24
    2023-08

    文献精读 | 冷冻胚胎移植周期前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查分析

    在FET治疗周期中,增加ERT检查,能否提高RIF患者或非RIF患者的妊娠率或活产率?